地方文明网站建设措施(如何做好地方文明网)

高端网站建设 10
今天给各位分享地方文明网站建设措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做好地方文明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

今天给各位分享地方文明网站建设措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做好地方文明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联系实际谈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2007年6月4日)

近年来,共青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互联网工作的一系列要求,紧密结合网络的特点和青少年的实际,在动员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努力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现就有关认识和工作情况作一个综合的汇报。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深刻地塑造青少年,青少年有力地推动网络发展。这些年来,在开展青少年网络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青少年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网络已经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当代青少年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使用网络的主体人群。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网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2.5%;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近17小时,青少年网民上网时间更多于其他网民。青少年同时也是参与网络建设的主体人群,我国IT从业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8成以上;广大青年还广泛活跃在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文化形态中。作为信息通信新技术的创造者和率先使用者,青少年以充满创造精神的网络文化实践,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力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并发挥好青少年的作用。

第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更新了青少年的知识观念,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和交友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亲密伙伴。另一方面,网络无序、虚拟、隐蔽的特性和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也给一部分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中出现了思想混乱、道德感弱化、责任感下降、网络成瘾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一些网上出现的问题甚至衍生成现实中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要切实做好帮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趋利避害的工作。

第三,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是需要重点引导和保护的人群。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辨别力、自控力还不强,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能不能使青少年成长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我们应该让互联网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良师益友,而不能听任互联网的有害信息危害青少年的成长。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强网络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消除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外宣办等部门多次就运用网络教育引导青少年作出部署。这为我们积极应对网络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带来的影响,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网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共青团组织在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和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少年网络工作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年来,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党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的要求,以帮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趋利避害和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强团属网络阵地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青少年网络文化氛围。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重点网站建设和实施县县上网工程,建成了以中青网为龙头的1200多个团属网站,并依托团属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中青网等网站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的网上报道,在网上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2001年以来,各级团组织利用“民族魂”、“血铸中华”等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群,成功举办了6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和主题团队日活动,网站的访问量达到2.6亿人次,在广大青少年中有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我们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积极培育和引导网上热点。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我们通过团属网站组织力量主动编发贴文、评论等,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强化主流声音,发挥了网络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2.广泛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004年和2005年,团中央联合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两届“感动——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近4万件,主网页访问量达470多万人次,广大青少年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丰富了精神和情感世界。2006年,依托中青网、新浪网等广泛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系列宣传活动,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主题歌和“青春档案”征集、“新时代的年轻人”推选等活动。各级团组织还通过举办网络创意展示和flash公益广告、网络歌曲等创作活动,充分展示和发挥了青少年的创造潜能。

3.开发健康的青少年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网络文化需求。中青网建立了以英语角、I学习、百科知识等为代表的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子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社区平台。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创办了中国青少年广播网,并联合300多所院校广播站成立高校广播联盟,举办“文明之声网络展播计划”等公益活动,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探索服务青少年的新途径。2005年和2006年,我们还举办了中韩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开展国际青少年数字娱乐嘉年华活动,200多万青少年直接或通过网络参与比赛,在参与健康的网络游戏中增进了交流、得到了提高。

4.深入实施绿色网络行动和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2006年,团中央联合中宣部等部门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和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开展“网络美德排行榜”、“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百家(网络)公会万名玩家签名支持‘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等活动,建设未成年人互联网内容导航平台,积极探索创建青少年成长良好网络环境的新途径。同时,我们注重发挥传统媒体对青少年上网的正面引导作用,中国青年报2006年上半年连续组织的“青少年成长网络绿色风”系列报道,在广大青少年中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5.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推动青少年形成文明上网的观念和习惯。开展“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全国中小学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活动”、“戒除网瘾全国行‘十百千万工程’”等主题活动,推出“戒除网瘾”主题电影、电视剧、图书等文化产品,帮助青少年及家长学习网络知识,远离网瘾危害,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组织专家志愿巡讲团到全国65个城市进行“戒除网瘾”主题巡讲,组织1万多人的“戒除网瘾”志愿者队伍,为有网瘾的青少年戒除网瘾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团中央还联合中科院、北京军区总院等机构积极推进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理论研究工作,在网瘾成因、防治方法、青少年网络行为及心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长期扎实的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只有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只有充分尊重广大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只有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正确引导青少年的网络文化需求,才能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贯彻中央要求,进一步做好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次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共青团组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这次会议的具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一道,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

前不久,我们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集全团之力实施“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总的考虑,就是要围绕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大力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建设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努力为青少年成长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服务,做大做强青少年主体网站。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整合全团力量,重点打造中青网等几个共青团和青少年的主体网站,努力形成服务青少年的网络阵地,通过服务来吸引和凝聚青少年。为此,我们将加强网络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建设高效便捷的共青团和青少年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网络服务。同时,以帮助青少年学习知识、弘扬中华文明、展示改革开放成就为主要内容,开发多种形式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健康的网络视频、歌曲、游戏、动漫等多媒体产品,服务青少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第二,把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和网络的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高效便捷的特点和共青团健全的组织网络优势,把这两个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立足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多种手段,着力做好线上和线下的工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工作,努力扩大活动影响,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引导青少年中的作用。同时,以团干部、青年学生、青年学者为主体,建设一支多层次青少年网络评论员队伍,围绕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络评论,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

第三,努力推动形成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没有边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共青团将从做好青少年工作的角度,积极推动加强网络综合服务,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引导文明办网,构建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和谐网络环境。同时,我们将广泛团结网络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编辑记者和社区版主等网络从业人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推动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同各类网站的联系,向青少年推荐一批绿色网站,进一步扩大积极健康的绿色网络空间。我们还将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打击网上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真正把网上青少年维权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相信,这次会议之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局面。我们也希望主管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继续关心、重视和支持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事业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共同的努力。

抢先看!2022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有这些安排,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对网络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步骤、方法、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创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网络宣传深入而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认真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深入实施中国正能量“五百”网络精品工程,推进“阳光线”行动,完善网络全社会文明素质。

其次是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无论空间多么自由,都必须尊重公序良俗和法律。既然它是一个虚拟的新世界,一个完整的生态空间,就需要规则和秩序来维持它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否则,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将频频发生,网络文明将被摧毁,我们的精神家园将被污染。

再者是新时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将着力线上线下相结合,展示我国十八大以来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情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制定出台网络管理治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不断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创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人们对于网络安全和文明的认识加强。

要知道互联网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也为人们了解社会新闻、工作学习生活、交流交友提供了便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实际需要。比如网络线程、网络回复等也是人们网络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现实生活一样,网络生活更需要文明的道德、正义和阳光,更需要社会公益的正能量。因此,作为网络人,我们应该有维护网络文明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光荣使命。

您对治理网络不文明现象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1、国家必须出台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惩治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互联网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律建设的带头作用,完善自律规范,健全自律机构,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公众评议、文明网站评选等活动,引导业界依法、诚信、文明办网。

2、树立正确网络观,做文明网民。网民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把互联网建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需要每位网民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呵护。

3、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真正把互联网当作家园来建,既做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做文明健康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

4、要提高网络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荣辱观,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准则,规范网上行为,自觉不做有损网络文明、有悖网络道德、损害网络和谐的事,积极倡导、自觉实践文明健康的上网方式和行为。

扩展资料:

网络不文明现象的表现:

1、网络语言不文明

在网络社会人们可以通过论坛、QQ、微博、微信、游戏等进行交往,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友之间更加会毫无顾忌,更加催生了网络语言不文明现象,如谩骂盛行、职业代骂等。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所反映出的是网民的“网德缺失”,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放大了网络的负面作用。

2、网络欺骗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现实社会中会遇到很多骗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或者信任骗取财物、情感等,这在网络社会也很多,常见的网络欺骗行为发生在网络交友、网络交易中。

3、网络谣言

因互联网传播快、范围广的特性,网络谣言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显性问题,特别是微博等新传播平台的兴起,谣言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渗透度都大大增强,这促使谣言传播在人群中容易快速形成感染效应,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影响,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

东莞为创建文明城市有什么措施???????????有急用!!!!!!!!!!

12、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完善康复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市、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康复工作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健全文化教育体系,提高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水平。加强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用工执法监察。加大社区残疾人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积极开展社会助残活动。确保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事件(遗弃、虐待、侮辱等)的投诉率1.5起/万户。

13、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每年由市普法办组织一次考核。组建“五五”普法宣讲团分赴社会各阶层进行普法培训。在车站、公园、工业区等地段设立法律宣传栏,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普法宣传。开发普法信息平台,建立普法网站,开展网上普法教育活动。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法律咨询等活动。编印普法读物、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做到法制教育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领导干部、司法执法人员、生产经营人员、青少年学法用法有安排、有考核;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普及率80%。

16、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做好政府诚信建设的规划。开展公务员诚信教育,培养遵纪守法、明礼守信、廉洁清正的行政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坚持行政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行办事承诺制, 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和完善公共决策咨询听证机制,实行行政决策听证会制度,求计问策于民。完善行政复议、信访制度,坚持有错必纠,依法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诚信政府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办好“阳光热线”、“镇长热线”等咨询沟通平台,及时处理有诺不践的投诉。确保群众对政府诚信的满意度≥90%。

17、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个人和企业信贷信用信息在各商业银行的数据共享,有效防范信用风险。2006年下半年,全市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并入全国网络。每年开展集中性的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定期召开全市性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暨“文明诚信市场”表彰大会,在全社会形成“守信用、重诚信、文明经营”的良好氛围。

18、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建立打击假冒伪劣、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查处机制,形成打假工作由地方政府负责、打假办指导协调、各部门协同作战、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充分发挥“12315”申报举报平台网络和“12365”举报投诉热线的作用,维护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坚持市场监管和抽查,从源头上打假治劣。开展专项打假行动,打击区域性、行业性制假售假。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犯罪分子,严肃查处庇护制假售假的公职人员,全面落实打假工作责任制。大力维护食品安全,严厉打击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活动,建立3条以上“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确保全市范围内无影响恶劣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事件。

19、大力打击走私贩私。在东莞打私办网站中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建立和健全打击走私贩私的举报机制。健全打私机构设置,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严格实施奖罚规定,加大走私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确保无重大走私贩私案件,无窝藏和集中销售走私物品的窝点和市场,无党政干部参与走私贩私。

20、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和服务,大力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并联”审批制度、“绿卡”制度、外商联络小组协调会议制度、集中服务日服务制度、关贸协调会议制度、世界500强企业跟踪服务制度等,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全面的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坚持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大力创建服务型机关、法制型机关、学习型机关。维护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审批、执法部门热心为企业服务,无乱摊派等增加企业负担现象。坚决惩处公务人员吃、拿、卡等违法乱纪行为。

21、大力推进“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政府部门“窗口”办事行业树立以人为本和市民主体意识,制订本行业服务规范,诚信守法,为群众提供透明、高效、优质的服务。制订和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方便市民办事。制订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凭制度办事。狠抓“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窗口”行业提倡实行首问责任制,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窗口”服务质量。确保群众对行业风气满意度85%。

(24、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利用“学习论坛”、“都市沙龙”、“女性论坛”、“社区论坛”、“主题校(班)会”等平台,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加强形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形势教育阵地。

26、广泛开展市民教育。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完善市民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教育网点,形成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完善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贯彻《广东省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评估方案》,加大对成校基地、设备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对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健康发展。全市各镇(街道)建立和健全市民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居委会普遍建立教学点。切实执行《民办教育促进办法》、《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等制度,加强对务工、经商人员的教育。

27、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注重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坚持开展学习先进活动,积极向中央媒体推荐宣传我市的先进典型,形成崇尚先进的浓厚社会氛围,市民对本市重大先进典型的知晓率≥80%。开展“城市精神年度人物”、“年度新闻人物”、“见义勇为好市民”、“创业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员工”等评选活动。树立青年先进典型,开展“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活动。促进女性成才,开展“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

28、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强化德育教育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让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29、积极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氛围。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文化娱乐场、电子游艺厅等实施有效管理。在网吧管理方面,实行网吧营运监控,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切实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在娱乐场所管理方面,不得使用非法出版的音像制品,歌舞娱乐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做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落地工作,创造条件办好东莞广播电视台和电视少儿节目,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净化电视荧幕。严厉打击制作、传播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的违法行为。

30、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相关场所管理。积极开展文体、科普、道德实践、社会实践活动,要求高中生参加活动每人每年不少于30天,初中生不少于20天。制定并实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设立市、镇(街道)两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加强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建设市中小学德育基地,争取2007年底峻工交付使用。充分发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儿童活动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其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健全团队活动制度,经常性开展团队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和“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营造良好氛围。全面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加强对营业性网吧和各类书刊音像门店的管理,加大查处“黑网吧”和非法出版活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31、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促进师生和谐相处和健康发展。继续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进一步增加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定期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每年春秋两季开学后,各进行一次联合大检查。建立学校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中共广东省纪委、广东省监察厅、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违反中小学教育收费“一费制”行为纪律处分暂行规定》,严肃追究违纪学校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村办小学联合办学,提高办学的规模和效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相关制度,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扶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发展,切实解决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全市公办学校在职在编教师实行市财政统发工资制度。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市城乡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在去年全市本市户籍人口人均教育经费支出2933元、常住人口人均868元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供给水平。在目前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2.5%(测评体系要求90%)的基础上,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32、完善科普设施,强化科普工作。以东莞科学馆为依托,发挥科普展教中心和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的作用,积极举办大型科普展览,常年免费向市民开放。在现有8个科普基地的基础上,再创建5个科普基地,力争再创建1个省级科普基地。各镇(街道)建设科普宣传栏或科普橱窗,定期开展宣传,每季度更新一次。创建10个科普示范社区,积极开展“科技进步月”宣传活动,继续办好“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节目,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建立全市性科普志愿者组织并正常开展活动,落实人均科普经费支出>1.0 元。开展全市性科普活动≥3次/年。

33、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2005年,我市互联网用户约6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83.9万户,以650万常住人口算,每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10户(测评体系要求10户以上),城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9%(测评体系要求40%以上)。未来几年,着力建设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抓好集约化信息管线和城市主干宽带网建设,加快实施移动信息化“八项工程”,重点推进3G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和通信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高速主干网,建立以光纤接入为主的综合接入网。

34、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图书馆之城。把东莞图书馆建成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体现知识交互理念、融合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实现全部镇(街道)图书馆都纳入总分馆体系,8个中心镇的图书馆在2008年前达到国家文化部制定的县级图书馆定级标准,其它镇(街道)图书馆达到东莞市图书馆建设达标标准,80%的村(社区)设有图书馆(室),基本实现1.2万人常住人口拥有一个图书馆(室),全市每百人拥有藏书160册(件)以上。建设广场文化之城。力争到2008年底,实现每5000户籍人口建有一个面积5000平方米、有特色的文化广场,50%的万人以上企业拥有一个文化广场(或文化公园),形成遍布全市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企业文化广场网络,使文化广场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化经济融合的平台,成为我市的文化品牌。

35、抓好国家档案馆建设。目前我市档案馆已晋升为省特级档案馆,并成为市委、市政府指定的政务信息公开场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档案馆功能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提高档案馆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市档案馆作为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场所的作用。

36、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体育锻炼水平。加大投入,逐步增加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目前我市拥有的公共体育设施,按户籍人口算,人均达到3.53平方米,按东莞现有60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算,人均达0.818平方米,已达到标准。未来几年,将投资8亿多元,兴建综合性的体育场馆,进一步提高体育设施的档次,推进各镇(街道)体育设施均衡发展。我市目前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00多人,要加强培训,确保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12人。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五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每期要求各镇(街道)推荐100人参加培训班,到2007年末新增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人均拥有指导员人数达到测评标准。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鼓励市民参加锻炼,确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45%。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把体育运动引入工厂、企业,使企业员工得到锻炼。积极开展全市运动会、全市篮球联赛、龙狮大赛、各镇(街道)和单位体育节、龙舟竞渡等群众体育活动,营造崇尚健康运动的社会风气。2006年承办好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并争取在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37、大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建立社区居委会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员注册登记制度,确保8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有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并能正常开展活动。群艺馆、文化馆定期对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进行培训。各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专职文艺创作辅导员。继续办好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增办几个专业艺术团体。平均每个镇(街道)建立20支以上的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保镇(街道)级文化广场每年举办10次以上文化活动。

40、整治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面貌,加强沿街店铺管理。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坚决遏制乱搭建,治理“张贴顽疾”,加强对乱摆乱卖、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的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城市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无违章搭建、无乱张贴和无非法摊点现象,沿街店铺无跨门经营现象,卫生状况良好,沿街店铺门前责任制落实到位,机动车、自行车停放有序。

41、加强交通站点管理。2006年,制定全市公交系统10年发展规划,构建线路覆盖全市、运行畅顺有序、乘坐安全快捷的城市公交体系。加强对公交行业司乘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文明素养。狠抓车况车貌和车厢环境管理,提升公交行业的服务水平。实施公交车刷卡乘车,方便乘客和规范收费标准。坚持打击非法营运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和乘客的安全。确保无非法营运车辆和争抢客源现象,有机动车、自行车停放场地,车辆停靠安全规范,乘客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确保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12台。

42、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加强公共设施维护。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全覆盖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按“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治理城市环境。从2006年开始,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全市农村开展以整治生态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旧村、整治农贸市场和整治“六乱”(乱停、乱放、乱摆卖、乱搭建、乱丢垃圾、乱拉挂)为主要内容的“五整治”工作,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五年基本完成”。全市各镇(街道)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市容环卫管理机构,落实相关人员经费。全市各镇(街道)加快完成环境卫生、绿化专项规划。推进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落实属地管理制度、“门前三包”制度、旧村和“三地”制度等市容环卫管理责任制。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建好和管好一批公厕、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垃圾发电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等公共设施得到精心保护,功能完好,无人为弄脏、损坏现象;公共场所无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禁烟场所无吸烟现象;影剧院、图书馆、会场等场所安静、文明,无大声喧哗、嬉闹现象,无手机声音。

44、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建立和落实见义勇为保障机制,做好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和抚恤工作,大力弘扬社会正气。2006年内成立“东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制订《东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章程》和《东莞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办法》,定期举办义演募捐活动,表彰见义勇为好市民和先进集体,为基金会筹集资金。树立和宣传学习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确保市民对见义勇为的支持率≥90%。

45、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广泛开展公益活动。设立专门的扶贫帮困机构,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2006年底前正式成立慈善会,2007年前力争各镇(街道)成立慈善会。进一步抓好“慈善超市”建设,继续在莞城、石龙抓好试点,到2008年,全市大部分镇(街道)都建有“慈善超市”。深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每年组织向对口扶贫地区的捐赠活动。继续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加强社会捐助站建设,在全市形成完善的捐赠接收网点。大力实施“爱心助学”行动,推进助学活动的社会化进程。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无偿献血量在临床用血量中的比例≥80%;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市民对捐献骨髓、器官及遗体行为的认同率≥50%。

46、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力度,成立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志愿者组织。进一步加强志愿者工作的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实现注册志愿者信息化管理,确保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8%。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能力,完善我市青年志愿者培训机制,加大推广志愿者服务理念的力度。形成各种志愿者活动每年正常开展的机制,定期组织一系列活动,确保孤、老、病、残、弱得到志愿服务。

(五)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47、加快经济发展。2005年,我市生产总值达218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2%,按常住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3.3万元;财政收入33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6.2%。未来几年,确保我市GDP增长率继续高于全国同类城市水平并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文化事业,构建绿色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文明和谐东莞。规划实施投资总额约1532亿元的包括交通工程、能源和供水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自主创新工程、产业优化工程、文化新城工程、环保生态工程、和谐平安工程等八项重大工程。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2005年,我48、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加快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均拥有道路水平,提升城市交通能力。未来几年,投资400多亿元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公路改造、轨道交通工程等,推动交通网络向全市全面延伸。2006年,市财政投资4.4亿元用于镇(街道)联网公路升级改造。完成龙大高速东莞段建设和北王公路改造,启动惠常高速、莞深高速第三期,续建常虎高速新联支线,改造莞深高速黎光至东莞立交段。动工兴建环城路北环、环莞快速路一期、东莞大道延长线等。到2008年,确保大幅度超出测评体系中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平方米的要求。

52、扎实推进城市绿化工作。2005年,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41.23%(测评体系要求>35%),绿地率是36.71%(要求>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16.23平方米(要求>8㎡)。2006至2008年,严格执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市采取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点线结合手法,实行规划建绿,见缝插绿,营造环境绿带,建设道路绿线,建设公园绿地,不断提高全市的绿地面积,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绿化景观。投资4.3亿元,建设和完善市内五大生态森林公园。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城”成果,进一步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开展“绿化模范村(社区、单位)”创建活动,逐步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53-54、加强环境治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各项环保治理资金的筹措和落实,确保环境保护投资指数>2.0%。

综合治理水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区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工作,把各主要水厂吸水点及31座有供水任务的水库划定为水源保护区。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投入71.1亿元,于2007年底建成36项、总处理规模为216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工程。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实施《东莞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方案》和《东莞市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整治方案》,对1252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加快建设9个环保专业园区,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密切监控企业排污行为。全面清理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主要河涌和近岸海域。抓好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切实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加强与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周边城市沟通协作,加大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跨界污染问题。确保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市内无劣质V类水体,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8.9%(测评体系要求6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市域内电厂脱硫工程,对电厂和工业锅炉安装烟尘净化装置,大幅削减沙角A、B、C电厂硫排放量,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整治饮食业油烟污染,积极控制交通、建筑等扬尘污染,有效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有效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确保全年80%以上的天数的空气污染指数(API)100,全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机动车尾气达标率在80%以上,酸雨频率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整治固体废物污染。探索实行垃圾资源化综合治理和应用。实施《东莞市固体废物处置工程规划》,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强化源头控制,建立和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应用体系。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鼓励和扶持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推动废品回收规范化、市场化、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海边填埋垃圾方式,加快固体废物焚烧厂余热的回收利用。到2007年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发电机、锅炉等固定声源的限期整治,降低固定声源的噪声污染。确保我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7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70dB(A)。

(七)开展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

57、大力开展文明镇(街道)、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完善《东莞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工作暂行办法》,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注重自主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促进创业就业。大力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现代城市公民意识,促进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向城市化转变。确保“四进社区”活动覆盖面80%。确保市级文明社区的比例80%。

58、持续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坚持开展全市性的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活动。制定并实施创建文明单位管理办法,实施动态管理,评选过程公正、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创建活动注重树立理想信念、提升基本素质、转变行政观念、强化法制教育、提升服务水平。确保“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覆盖率达100%。

59、积极开展文明工地创建活动。组织“文明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地”评选活动,以此为契机加强建设工地的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健全、无导致伤残的安全责任事故、职工宿舍整洁有序、职工工资按时发放,要求城市工地封闭施工、安全施工、整洁施工、按时施工、安静施工,表彰一批优秀施工单位和样板工程。

61、大力营造创建工作氛围,抓好创建工作宣传。开办“文明东莞”网站,设立“文明论坛”和“文明之星”电视和广播节目,使之成为展示文明的窗口、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平台。利用新闻、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确保东莞日报和东莞广播电视台设有精神文明创建专题或专栏,各社区居委会的宣传栏定期刊登精神文明创建内容,重要公共场所设有大型宣传创建活动和道德建设的公益性广告,其数量广告总数的20%。开展“无烟草广告城市”创建活动,确保全市范围内无烟草广63、完善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视察活动,定期通报创建工作,听取意见。创建文明城市综合督导组定期组织专项督查活动,督办各项创建工作。建立市民巡访团、城市公共秩序和窗口行业文明服务检查等群众自治组织,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搞好创建工作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整改提高的有力措施。设立投诉电话、网上意见箱、领导接待日、群众信箱、行风热线、调查问卷等通道,征集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意见,让群众查找存在问题,让群众评价创建成效。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

网站系统建设情况 怎么写

给你个例子:

网站建设情况汇报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和影响力的新兴大众媒体,也是社会各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宝鸡市水利局高度重视网络宣传工作,及时开通了宝鸡水利网站,借助网络平台,发挥好服务和宣传业务等作用,占领水利宣传制高点,为水利建设营造舆论宣传的良好氛围。经过几年努力,水利网站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水利网络宣传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网站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一、网站建设和水利网络宣传基本情况

宝鸡水利网2004年12月建成投运,是全省地市级水利网站建设中较早建立的一批。经过初步运行和内容不断扩充, 2008年3月,又对网站进行改版,设置了水利动态、在水一方、水利论坛、政务公开、水利法规、招商引资、特别关注、他山之石、水利公告、水利大家谈等特色服务栏目,使得栏目内容更加丰富,更能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相贴近,经过两年多运行来看,效果良好。现在网站每天来稿量在10余篇,这也保证了网站能够及时更新。目前,宝鸡水利网已经成为水利系统内部交流平台,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

二、水利网站建设和水利宣传工作的体会

1、领导重视,牢牢占领水利网络宣传的制高点

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人人都能参与,水利建设关系民生,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较多,热别是群众特别关心的饮水问题、灌溉问题、水质安全问题、安全度汛等问题都会引起许多热议。有些由于渠道等问题,掌握的情况少,帖子和评论经常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造成一定的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宣传对水利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以上情况,我局领导审时度势,及时设立水利动态、水利论坛、热题热议等,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群众对水利的一些问题,通过网站向外发布,占得了舆论主导权。并且单位领导经常性的上网查看有关动态及信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站的点击量。

2、打造品牌栏目,体现地方网站特色

网站作为水利信息发布平台,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正常的政务报道,办好地方水利网站,必须突出地方水利特色。

特色栏目之一《水利论坛》。老百姓关心水利问题很多,也相对比较凌乱,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并经过分类整理,对来百姓最关心、社会影响力较大,提炼出一个个话题,如:农村饮水安全:甘霖如何润泽千家万户?水土保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农田水利 如何推动农业增收?雨季来临,我市能否安全度汛?如何保证让百姓吃上放心水产品?等等10多个大的话题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联合宝鸡主流网络媒体—《宝鸡网》,开设了公众互动平台形式---“陈仓网谈”,在线访谈、热点解答、对每一个问题有主观领导、分管科室以及局属单位主要领导同志现场答复,每个帖子大概都有100多条留言,对于每一个网友关心问题,我们做到现场答复。主动公开后,不但使得我们变被动询问为主动公开,还达到了政务公开舆论监督的目的,树立了心系民生的亲民形象,而且通过网友的一些留言,使得我们了解到工作存在的问题,利于我们今后改进。

特色栏目之二《在水一方》。如果说《水利论坛》是我们对外树立形象、政务公开的一个平台的话,《在水一方》则是我们引导传承水文化、提高水利系统凝聚力的一个阵地。在改版网站前,这个栏目是职工园地,是将水利职工平时工作、生活中的感悟以散文、诗歌和小故事等形式刊登出来,供大家交流学习。看到水利职工对这个栏目热情比较高之后,局领导商议,将原栏目改版为《在水一方》,并且这个栏目自改版以来,点击量居高不下,近三年我们已经刊登稿件600余篇,不但吸引了系统内部参与,而且外系统一些喜欢水文化的作者也加入进来。在栏目的推动下,目前宝鸡市水利局系统已经有9名同志成为宝鸡作家协会会员。

3、坚持开门办网站,做到日日更新,持续稳定吸引眼球

网站要办的生动有活力,有点击量,必须做到内容丰富,及时更新。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对局里一些业务大事、工作动态,明确要求各科室、各单位必须在网站刊登,凡是有活动,必须有报道。对活动及时报道既是宣传也是一种总结,也方便领导了解科室工作情况。可以说是对各单位、各科室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这些,目前我们已经由制度变为大家自觉投稿。二是培养写作队伍。对于网站每一篇投稿,不论其工作单位及性质,我们都精心审稿,在尽量保持原稿件的情况下及时刊登。我们也从未固定写作人员,只要是好的稿件,只要符合要求,就及时刊登,大多人员都为见面,可以说是以文会友。这样我们就自然而然在各县区各单位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写作队伍,而且队伍不断扩大,在写作中这些人员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我们从未发过稿费,但有这么一群热心水利队伍,就有了第一手稳定的稿源。三是对于农村饮水、防汛抗旱、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等重要事项以及全市重点共曾石头河向市区供水工程,我们都及时开设了专栏,使得群众能够系统了解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

4、收集出版作品,稳定队伍,扩大影响,进一步提高宣传效能

对于《在水一方》栏目上一些好的文章,我们及时结集出版,目前已经刊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已经排版印刷阶段,三本书共收集文章300多篇,大约120万字,收集了38位来自一些的水利干部职工稿件。

引发我们出版这些图书源于2008年水利部精神文明委来报考察,他们考到我们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建议我们将这些作品及时整理出版。我们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水利部陈雷部长在处理完唐家山堰塞湖之后,回来为我们此书作序,他称在西北地区,活跃着一圈水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对于水利论坛上的一些好的论文,我局还出版了《宝鸡水利论策》(卷一)(卷二)(卷三),共计有160万字,这些对于水利科技工作者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也对宝鸡水利建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总之,我们网站建设与水利工作紧密结合,既有水利基层科技工作者,又有水文化建设骨干,这让我们吸引了一大批水利写作队伍,这么多人参与宝鸡水利网,这是我们网站能够聚集人气,挖掘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网站建设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完善栏目,扩大政府网站覆盖面。按照国家对政务公开的要求,对于一些纸质文件能公开的要全部公开,同时推行水利电子政务,进行网上办公方面是我们薄弱环节,是我们今后水利网站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2、加强制度建设。在网站建设中,我们先后编制了《宝鸡市水利局网站管理办法》、《宝鸡市水利局网站管理规定》、《宝鸡市水利局信息公开指南》和《宝鸡市水利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等,明确网站信息发布、审核的职责分工、审查程序。但对于一些奖励制度等我们还不完善,网站的稿件大多为作者加班写作,为了激励写作热情,今后我们尽量争取为投稿人员适当支付一些稿费。

3、加强基层网络服务体系。目前我们网站建设仅仅局限于市级,各县区和局属各单位还没有建立起网络宣传平台,今后,我们一方面可以在宝鸡水利网开辟各县区专栏,另外一方面支持局属各单位将网站建立起来,共同为水利事业发展搭建好网络平台。

总之,水利网站建设是一项富有开创性和挑战性的重要工作,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水利网站建设和水利网络宣传取得新成效。

出处:

地方文明网站建设措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何做好地方文明网、地方文明网站建设措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地方文明网站建设措施 网站建设遇到问题及解决措施地方文明网站建设建议文明网站建设具体举措文明网站建设教程政府网站建设措施地方网站建设图片素材营销型网站建设的地方
扫码二维码